
新冠肺炎疫情將對我國經濟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且對各行業和企業的影響也是非對稱的。在此背景下,中央相關部門(從一行兩會到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等)及各省市已陸續出臺系列政策措施以切實減輕疫情的負面經濟效應,浙江省更是接連兩日發布浙江省關于穩企業穩經濟三十條及杭州市“1+12”惠企政策舉措,對當前穩企業穩經濟、提振社會信心等方面起到了較好的影響。但如何提高疫后恢復生產的政府扶持力度和精準程度,仍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為此,浙大AIF院長賁圣林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區別對待疫情對不同行業的非對稱影響。新冠肺炎對各行業與企業的利弊作用以及影響程度皆會有所不同,大致而言,餐飲業、線下零售業、文化休閑與旅游酒店業、影視娛樂業、交通運輸業、線下培訓業、勞動力密集型(往往偏低端)制造業等將受到疫情的較大負面沖擊,而醫療衛生物資及制藥業、電子商務、網上娛樂和教育、遠程線上辦公產業以及保險業等則有機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相關扶持扶助政策需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特性,分門分類“對癥下藥”,才可確保政策執行的精準有效。
二是充分加強龍頭企業在行業生態中的穩定器效用。進一步深化上下游及合作企業生態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鼓勵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特別是國企與上下游及合作企業強化伙伴關系,積極通過提前采購上游企業產品及服務、支付預付款、壓縮應付賬款賬期,適當延長下游企業應收賬款賬期、探索賒銷商業合作模式創新等多種形式,緩解生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壓力,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行業生態中的穩定器作用,并有效提升企業共同體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持續強化大中型銀行在行業生態中的連接器角色。在積極發揮網商銀行、螞蟻金服等在中小微金融服務方面作用外,充分強調大中型銀行、省內主要法人金融機構與生態內大型企業及中小企業的命運共同體關系,最大限度發揮大中型銀行的行業連接器作用,在進一步完善其對大型企業的全方位服務和供應鏈金融方案的風險管理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對生態內中小企業各項支持的精準性和時效性,促進行業生態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四是快速釋放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這次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國在防疫、醫護、醫院等醫療衛生領域投入的嚴重不足,據統計,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約占GDP的6.6%,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10%以上)。因此,需大幅增加并加快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這不僅有利于在短期內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長期內依勢補齊醫療衛生領域相關短板,也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具體而言,可由政府相關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及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針對受沖擊行業的專項扶助發展基金,并適當加快政府立項、采購流程,簡化招標程序。五是全力發揮“最多跑一次”在疫情幫扶中的解難作用。需將目前的艱難狀況視為檢驗“最多跑一次”工作成效、提振社會各方信心的試金石,充分利用“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創新解決如何有效落地眾多扶助政策,如何讓企業以最低成本享受政策紅利,如何讓各利益相關者(政府相關部門、實業企業、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民眾等)最大程度公平高效分擔由于疫情帶來的成本和損失等痛點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