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金融帶來了哪些影響?金融科技創新如何更好落地?
12月2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長三角之聲《思創空間》節目聚焦“金融科技創新路徑”之下的2020長三角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全球大賽。節目中,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浙大AIF)院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ZIBS)院長賁圣林接受了電話采訪。他表示,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不僅要注重跨學科交流,還要深入了解中國金融的數字化轉型趨勢,更要擁有全球化的視角,結合“長三角一體化”、“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和倡議反哺實體經濟。
電話采訪錄音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p3GqpiIZQIAxh07wQSOyUA
作為大賽的評委會主任委員,您期待在這次比賽中看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通過這次大賽大家能夠更加關注金融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大家能夠融通并助力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發展。第二,我們希望能夠發現一批優秀的創業者和創新的案例,能夠讓他們更多地助力金融機構的轉型,服務我們的實體經濟。我們希望找到更多的“幫忙者”而不是“破壞者”。第三,我們希望能夠發現一批優秀的創新案例,進入我們的監管沙箱先行先試,一旦成熟以后復制并擴展到全國范圍。
您在2014年實現了從業界到學界的轉變,從機構(摩根大通)到高校(浙江大學),您來到浙大是否有考慮到長三角地區已有的優勢?
我本人于2014年到浙大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是長三角人,我出生在江蘇泰興,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很多年,我是真正的長三角人。杭州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金融科技發展的高地。浙商創新創業的氛圍非常濃厚,而浙江大學是跨學科的頂尖高校。更重要的是,長三角城市群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群,GDP超過了23萬億元,人口數量2.2億多,聚集了包括我們浙江大學在內的全球著名高校。再展開一點以長江經濟帶來講的話,我們覆蓋了11個省市,占到了全國GDP的40%,這在全球都排到了第二位。即便是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也能躋身全球前五。如此之大的城市群,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習總書記曾提出,希望浙江能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賦予了浙江和長三角重要的使命。幸運的是,我自身和長三角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從2014年到現在,您覺得中國金融科技領域有哪些亮點和不足?請簡要總結一下吧。
2013年應該算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元年。像微眾銀行、螞蟻金服(現螞蟻集團)以及上海的眾安科技都是在那個時期成立的。那時候只講發展,但對于規則和監管的認知不夠清晰,對于整個金融創新基本上是零監管。通過六七年來的發展,我們對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監管的認知得到了統一,只要與金融相關就必須有監管,這就是從所謂的無監管、欠監管到現在的嚴監管的轉變。另外,相關行業整體的導向變得更加健康和普惠。金融一定要服務實體經濟,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體系,這是習總書記提出的觀點。所以,我們逐漸形成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這是過去這段時間最大的變化。如果說不足之處或者潛在的發展機遇,我們監管的邊界和規則原則上都已經制定了,要服務實體經濟,一視同仁地監管。但是具體的做法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如何平衡好發展、穩定與安全之間的關系?我覺得我們還在路上,我們的輿論要理性地認清中國的金融創新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為中國金融的數字化轉型和普惠金融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長三角一體化作為國家戰略給很多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您覺得金融科技領域應該如何借力實現更好的發展呢?